凍結談判完全是烏克蘭方面的提議……球現在在他們手上。
希斯馬林被控在2月28日於烏克蘭東北部小鎮丘帕希夫卡(Chupakhivka)路邊開槍射殺一名手無寸鐵、騎著自行車的烏克蘭男子,他被判終身監禁。那一刻我很緊張,我感到敵意,我並不想殺人,但它還是發生了……」他再次請求原諒。
未來烏克蘭還會看到更多類似的審判,國際律師認為,這項判決結果可以說為未來的判決立下非常高的標準。替俄羅斯士兵辯護,烏克蘭律師被控是「魔鬼代言人」 在戰爭還在進行時替俄羅斯士兵辯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希斯馬林的辯護律師、43歲的烏克蘭人奧維斯揚尼科夫(Viktor Ovsyannikov)被外界稱為是「魔鬼代言人」。「他說,如果我不這樣做,我會把我們置於危險之中。對於希斯馬林,他說他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普通人,「就像你我一樣」,他說希斯馬林慢慢瞭解到自己做了什麼,而現在他只想回家,他對於過去發生的事,依然覺得好像是一場夢一般。法官說,儘管希斯馬林配合調查並對自己的作為表示悔恨,但法庭不能接受他聲稱在向62歲的受害者施利波夫(Oleksandr Shelypov) 開槍時,「無意殺死他」。
2014年,他為烏克蘭親俄的前總統維克多.亞努科維奇(Viktor Yanukovych)辯護,不過亞努科維奇最後被判「叛國罪」,判處13年監禁。奧維斯揚尼科夫表示,希斯馬林的審判意義重大,有許多來自社會的壓力,希望給希斯馬林定罪,不過他說他會再提起上訴。醫界不推薦使用對抗細菌感染而非病毒的抗生素,另外不必要的使用抗生素,可能會產生耐藥性細菌等不良影響。
這是柳永哲(Ryu Yong Chol,音譯),過去他是一名知名度並不高的官員,但如今他已成為北韓這波抗疫措施中家喻戶曉的發言人。在台灣的話,大約是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這樣的人物。新聞來源 朝鮮新增26.337萬例發熱病例累計超200萬例(韓聯社) 韓情報機構:金正恩或尚未接種新冠疫苗(韓聯社) North Korea: Fighting Covid with traditional medicine(BBC) North Koreas Dr Fauci? Health official emerges as face of COVID campaign(Reuters) North Koreas Dr Fauci? Health official emerges as face of Covid-19 campaign(South China Morning Post) Tea and Infomercials: North Korea Fights COVID With Few Tools (Voice of America) 延伸閱讀 北韓35萬人爆發「不明熱病」、單日新增1.8萬例,證實出現首位Omicron確診者 北韓疫情嚴峻:超過172萬人通報發燒症狀,金正恩鐵腕防疫引起聯合國憂心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成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《南華早報》指出,2017年7月北韓官媒一篇報導中,衛生部門一位叫做柳永哲的首長指控南韓「策劃對北韓領導人金正恩進行生化恐怖襲擊」(南韓否認了這項指控),雖然柳永哲過去曾擔任過該職位,但並不清楚他是否就是報導中提到的那個人。
截至18日已有74萬人在隔離中。但金銀花性寒涼,孕婦及經期中婦女不宜飲用。
藥物 北韓國家電視台建議COVID-19患者使用止痛藥(如布洛芬)、阿莫西林和其他抗生素。Andy Vermaut shares:North Koreas Dr. Fauci? Health official emerges as face of COVID campaign.: The little-known official, Ryu Yong Chol, has become the public face of the isolated countrys battle against the coronavirus. https://t.co/suzNqLssdU Thank you. pic.twitter.com/x9zMz7CIdu — Andy Vermaut (@AndyVermaut) May 20, 2022 不過,人在國外的脫北者們對於北韓的防疫仍感到擔憂。雖然一些研究顯示,用鹽水漱口和清洗鼻腔可以對抗普通感冒的病毒,但幾乎沒有證據指出它們能減緩COVID-19病毒的傳播。這個國家過去以封鎖邊境的方式抵抗病毒,2500萬人口幾乎都沒有接種過疫苗,疫情爆發後有可能成為一場大規模的災難。
每天早上9點30分,北韓電視上定時出現一位聲音輕柔的官員,除了報告新增的發燒人數和死亡人數,並解釋北韓的防疫措施這首〈關於男人〉,與其說是陳昇個人心境的陳述,其實更貼近了像楊騰佑這類音樂人的飄移與徬徨情緒,那是一種在任性與負責任之間的拉拔,如實地寫進(或者說彈進)了歌裡,也成為如此動人的旋律。在〈把悲傷留給自己〉與母語團體「新寶島康樂隊」陸續獲得成功之後,陳昇興起了組成自己樂團的念頭,於是在1995的專輯《恨情歌》中,第一代的「恨情歌樂隊」就此登場,他們是:貝斯手趙家駒、鼓手李盛佑、鍵盤手林秋伊,以及兩位吉他手陳傑漢、楊騰佑。1997年底,我第一次參與了陳昇的跨年演唱會,開場之前,舞台兩旁大螢幕播放著樂手、團員、工作室成員的各種訪談,有的說要唱到天涯海角,有的說要賺大錢,而我印象最深刻的,卻是小楊老師所說的一段話,大意如下: 「如果一種事業有成,人們會稱呼他為什麼家,例如藝術家、科學家。
我最大的願望,就是被叫做一名吉他手,這樣人家就會記得我是一個彈吉他彈得很厲害的人。最初出道的時候,陳昇是以吉他手兼歌手的角色進入人們耳中的,儘管也有口琴穿插演出,主要的樂器仍是一把簡單的木吉他,和他多方位的詞曲創作,組成陳昇的最早幾張專輯,並不時與China Blue樂隊合作。
」就這樣,陳昇將這段旋律,譜上了有感而發的想法,便成了這首兩人合作而成的〈關於男人〉。那句「沒有玩具的孩子最落寞,可是沒有夢的男人是什麼?」儼然就是這種「任性的大男孩」與「追尋夢想的男人」之間,最深刻無解的追問。
再不然,專業一點也可以是什麼師,例如老師、醫師。不用說,這熟悉的吉他聲當然是出自楊騰佑之手,融合了民謠與藍調的吉他弦音,恰當地襯托出這首歌的複雜情緒。在歌曲的第6秒到第15秒,除了鍵盤跟吉他聲之外,耳尖的聽者應該會注意到還有幾個電話按鍵的聲音,那是旋律與歌聲的弦外之音,少了這幾個按鍵音或許沒有差別,但陳昇刻意地將這電話撥音聲收錄進歌裡,因為那是半夜錄音的空檔,楊騰佑打電話回家的聲響,乍聽之下只是幾個單純的按鈕音,卻也濃縮了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拉扯和妥協,短短幾個按鍵聲,有著無限延伸的濃情,這也不得不佩服陳昇敏銳的觀察。這是一首令人容易掉入情緒的歌,不論是男人或女人,或許都能夠在歌裡找到些共鳴或感動的元素。然而陳昇與小楊的交誼,並不隨之淡去,不論是演唱會現身時觀眾的歡呼,《一朝醒來是歌星》裡被召喚的吉他手小楊,或是〈無歌之歌〉裡「老楊是吉它的蠱蟲 掰了半輩子噪音誰能懂」的吉他手老楊,都是陳昇歌唱生涯中,非常重要的組成之一,甚至被他當作是音樂初衷的象徵。但如果有一項專長可以發揮到極致,被叫做什麼手的也不錯,例如歌手、黑手。
陳昇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裡,提到這首歌的原由,是一場演唱會結束後的北上夜車裡,吉他手楊騰佑在夜車裡抱著吉他,一直彈著這個旋律,彈著哼著,對著團員們說:「這大概是身為男人的心情吧。做為音樂伙伴與「恨情歌」重要成員的楊騰佑,在2000年後逐漸淡出陳昇團隊,雖然仍以各種形式參與演出或編曲,卻以獨立吉他手與音樂人的身分,找到更寬闊的舞台。
我想,有著音樂夢想的楊騰佑,恐怕也是在這樣的徬徨無措裡,一點一滴匍匐彈奏著自己的生命吧,也才能寫就這首刻骨銘心的經典歌曲。文:簡弘毅 許多時候,我們聽歌時的焦點多半是拿著麥克風的歌手,畢竟「歌」是必須通過人聲表現出來的藝術形式,嗓音、唱腔、共鳴,主唱歌手的情緒通過這些技巧的拿捏,將歌曲恰如其份地演繹到我們耳朵裡。
而這樣的一把吉他,和灌注深刻情感的吉他手,確實是陳昇音樂生涯中,無法分割且深刻動人的存在。其中的吉他手楊騰佑,同時也擔任陳昇音樂公司「新樂園工作室」的音樂總監,相當程度地主導了陳昇專輯的音樂製作,而他精湛純熟的吉他技巧,是許多知名歌曲如〈恨情歌〉、〈老嬉皮〉、〈流星小夜曲〉等歌的主要旋律,也因此在廣大昇迷心中有著崇高地位,並且暱稱為「小楊老師」。
有時候我會欺瞞我自己或者迷失在無謂的歡娛遊戲中 有天我老去在個陌生的地方還要回味昨日冒險的旅程 其實我也經常討厭我自己或者我怪罪我生存的時代 努力的找理由解釋男人的驛動也常常一個人躲藏起來 這首歌收錄在1996年的《SUMMER 夏》專輯裡,陳昇在深情款款的吉他旋律裡,緩緩唱著自我剖析的字句,聽起來有點浪漫瀟灑,也有點任性無賴,令人心慌。」 吉他手楊騰佑,或者叫他小楊老師,就是這麼一位將吉他發揮到淋漓盡致的音樂人,儘管他也寫歌譜曲,也善於統籌編曲,但他寧可人們記得他是一名「吉他手」。只是,比起〈子夜二時,你做什麼〉,這首歌裡的心慌顯然還收斂許多,多的是成熟男人的內斂,和看透世事本質的平靜。漫漫的旅程路途還遙遠偶而也懷疑自己是否該向前 慾望的門已開夢的草原沒有盡頭 夢裡憂鬱的花香飄浮在風中 你知道男人是用土做的掉眼淚就融化一些 所以是殘缺的軀體沒有絕對完美 你知道男人是大一點的孩子永遠都管不了自己 張著眼睛來說謊也心慌的哭泣 面對著不言不語的臉孔誰也不知道男人是怎麼了 歌詞是以一種深夜的自言自語情調所構成,像是獨白,也有種對著虛擬的對象發出質問,這當然是陳昇擅長的手法,在問答之間,把情緒的張力撐到極致,遺落在慌張無措的茫然之間
另外根據民間團體「彩虹大平台」的調查,接受自己孩子是同志的比例提升約1成來到59.6%,接受同性配偶領養無血緣小孩的比例則是67.4%,與行政院相去不遠。整體而言,女性比男性更為友善、學歷越高越友善、世代差異顯著。
而異性婚這段期間結婚約37萬對,有約15萬對辦理離婚,比例高達40%以上(以同時期離婚對數除以結婚對數計算)。而針對支持同志配偶共同收養無血緣小孩的比例來到67.4%,較去年成長8%。
76.5%民眾同意「跨性別者可以選擇自己最舒服自在的打扮在學校讀書或在職場工作」。雖然並非一夕改變,但仍可見法律持續帶動社會觀念對同志更友善。
另外有熟識同志親友的受訪者,在所有的題目中都有較高的正面表態,今年18-39歲的族群中,有同志親友的人有61.9%,也較去年增加11.5%。調查顯示,有71%民眾同意「同性配偶應該有領養小孩的權利」,71.8%民眾同意「同性配偶一樣能把孩子教養好」,民眾逐步認同同性伴侶除享有平等成家的權利外,也應有領養及教養小孩相關權利。法案通過3年,已有7906對同性伴侶結婚,民眾認同度提升23.5% 性平處指出,同性婚姻合法化在「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」通過後,5月24日將滿3週年,截至4月30日止,已有7906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。同婚合法化在今(24)日滿3週年。
值得注意的是,依內政部戶政司到今年3月底的統計,同性婚姻自2019年5月24日實施至2022年3月,共有7757對登記結婚,其中女女同婚5469對,超過7成,男男同婚2288對,不到3成。而過去接受度相對較低的「是否接受自己的小孩是同志」,較去年提升6.9%到59.2%,更較前年提升10%,顯示在這一題上,台灣民眾也逐漸走向接受孩子的方向。
高達89.4%民眾認為「可以與跨性別者當同事」。立委范雲指出,從政策來帶動社會態度的友善,台灣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例子,加拿大 2000年通過婚權時社會支持率只有3成,但2015 年已進步到超過7成,而美國則是2015年全國通過後支持度也穩定上升,同時,美國醫學會兒童期刊也指出,同性戀與雙性戀青少年的自殺率隨之下降,所以看得出來社會政策的改變對青少年的健康非常重要,政府如果願意從法制上改變,社會隨之改變的程度也會很快速。
調查顯示,有60.9%民眾認同同性伴侶應享有合法結婚權利,較同婚法案通過前的2018年調查時的37.4%,提升23.5個百分點,也較2021年調查提升0.5個百分點。歷經6年「把不可能變可能」,首對台灣、澳門跨國同性配偶今登記結婚 本次民調由彩虹平權大平台委託趨勢民調公司,針對全國18歲以上之民眾,於2022年3月19日至4月19日執行電話(含市話與手機)民調,有效樣本1085人,在95%的信心水準下,抽樣誤差在±3.0個百分點之內。
它們還能幫助藍紋乳酪形成氣孔,排放出二氧化碳。 [阅读]
就好像兩天前在收拾行李的時候,望見牆上自己與男人當年的結婚照,竟然會猶豫著要不要一起帶去台東。 [阅读]
指揮官陳時中表示,指揮中心這兩天將重新討論,是否要強制要求民眾在某些場合戴口罩。 [阅读]
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曾指他行為大錯特錯,目的是分裂中國及爭取香港獨立。 [阅读]
) pep talk 在職場上,當公司、團隊氣氛低迷時,主管常常會給予員工們「精神喊話」來提振士氣,英文就是pep talk,而pep就是「精力、活力」的意思。 [阅读]
這個占地52英畝、高度超過60公尺的垃圾場,到處都是用過的病毒測試工具、防護衣物和沾滿血與膿液的棉花。 [阅读]
只是,我仍悲觀地覺得這段話是痴心妄想,連新型冠狀病毒這種近在咫尺的危險,都有人冒死開趴還堅持不戴口罩,遠在天邊的全球氣候變遷算老幾?好吧,我希望我錯到離譜。 [阅读]
隨後河內、胡志明市皆出現2名確診病患,河內已下令在8月1前篩檢曾訪峴港的21,000名民眾,出現疫情地區將實施15天社區隔離,禁止大型聚會、要求民眾須保持社交距離以及佩戴口罩。 [阅读]